人類對化石能源枯竭、能源安全和環境惡化的擔憂導致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大,許多國家已經做出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的決策和規劃,一個以新能源發電為標志的電力系統新時代正在到來。
隨著光伏發電在電力系統中裝機容量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它對電力系統規劃、仿真、調度、控制的影響也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光伏發電呈現“規?;稚㈤_發、低壓接入、就地消納”以及“大規模集中開發、中高壓接入、高壓遠距離外送消納”
兩種方式并存格局,對電力系統的影響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而言都將是深遠巨大的,國內外工程界和學術界的研究亦是熱度不減、成果頻出。
本文的目的在于從多個角度,對國內外有關大規模光伏發電與電力系統交互影響的研究現狀和成果進行梳理和綜述,為后繼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鑒與。
1大規模光伏系統的建模與仿真1.1光伏電池及陣列模型基于單二極管模型的光伏電池等效電路,由基爾霍夫原理(KCL)可得光伏電池模型的數學表達式。對理論計算公式進行簡化,利用光伏電池供應商提供的技術參數短路電流/s.、開路電壓Rc、*大功率點電流/m、*大功率點電壓,得到適于工程計算的模型表達式。光伏陣列集成模型可以根據光伏電池模型和串并聯關系組合得到,難點問題是光伏陣列的光伏組件差異、遮擋等造成的P-V特性的多峰值以及光伏陣列逆變器模型的集群建模。
1.2并網換流器及控制模型1.2.1換流器及內環控制模型DC/AC換流器主要決定了光伏發電單元的暫態并網特性。目前主流的基于電壓源型(VSC)的換流器采用具有內外環結構的雙環控制方式為主。外環控制主要以電壓為輸入,經過控制環節生成內環控制的電流值,決定換流器的并網策略和外特性;內環以電流為輸入,以外環控制生成的電流值作為基準,經過控制環節和換流器裝置實現電流入網。
為了簡化控制器設計,一般采用前饋解耦控制策略,將勿0坐標系下換流器機電暫態模型的Ag軸電壓、電流解耦,并將此控制環節添加到內環控制中。內環控制環節的時間常數都很?。ê撩爰壱韵拢?,從適應仿真軟件計算步長考慮,對換流器及內環控制進行簡化。換流器及內環控制機電暫態模型與簡化模型框圖如、2所示。
1.2.2外環控制模型從換流器及內環控制模型可看出,光伏并網換流器具備有功、無功的解耦控制能力。外環控制根據電網對光伏發電系統的要求去設定和實現換流器的有功類、無功類并網策略,目前分為兩種:電流源和電壓源并網模式,如、4所示。
?。╞)恒交流電壓控制并網模式電壓源并網模式下的外環控制模型1.2.3其它控制保護功能的模型在逆變器或DC/DC等換流裝置基礎上,實現優化并網性能的更多附加控制及保護功能,主要集中于MPPT控制、低/高電壓穿越保護、孤島保護及電能質量治理等,需要根據實際光伏系統的控制、保護策略,研究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并分析其對電網穩定影響。
1.3光伏發電系統的動態模型采用方程組法首先建立光伏發電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狀態方程,并將逆變器和MPPT控制環節的控制框圖轉換為狀態方程,通過聯立得到狀態方程組,即建立整個光伏發電系統的模型。根據研究需要,也可選擇其它建模方法,如等效二端口網絡模型、簡化等值電路模型、受控源模型等。
1.4光伏發電系統的穩態模型光伏發電系統可通過電壓或電流控制模式的逆變器接入電網,在潮流計算中可分別處理為有功輸出、并網節點電壓恒定的PV節點或入網電流恒定的PI節點;功率因數為1的光伏陣列并網時一般都安裝無功補償裝置,而電容器、SVC等大多補償裝置的無功輸出都與節點電壓幅值有關,因此宜等效為P-Q(v)節點;如果在潮流計算時需計及光伏發電系統的內部,可建立含光伏陣列、逆變橋、變壓器和濾波器等準穩態模型的潮流方程。
1.5光伏發電系統模型的研發基于上述建模原理,國內常用的電力系統仿真平臺PSD-BPA以及PSASP中已經開發、集成了光伏電站的靜態、動態模型,初步具備了大規模光伏并網分析的仿真手段;在一些商業化的電力系統分析軟件如PSS/E、ETAP、PowerFactory/DIgSILENT中,都擁有靈活的自定義模塊功能,很多光伏電站建模研究都是基于這些軟件開展的。
1.6下一步研究重點及建議基于廠家提供的典型模型結構及參數等信息,通過實測及參數辨識技術,研究建立更符合實際物理特性的光伏模型,尤其是對電網動態特性影響較大的、但主要技術被封裝的低/高電壓穿越功能的實測及建模技術。
根據MPPT控制、逆變器附加控制和故障穿越、孤島保護等策略、方案的共性和差異化特征,開展精細化建模研究。
綜合考慮光伏陣列、換流器的組合方式、并網拓撲和控制系統,以及電站內部線路、變壓器參數,研究大型光伏電站等值建模的理論、方法與模型。
除了暫態建模,還應研究包含中、長期等多時間尺度的全過程仿真模型,使光伏發電系統模型能夠適應多場景下的并網分析。
研究大型光伏電站建模規范及驗證流程,研究光伏模型的基本分類、典型結構、標準化建模方法及模型參數辨識。
2大規模光伏接入對系統特性的影響2.1對有功頻率特性的影響光伏發電具有以下特性:1)外出力的隨機波動性;2)電源是無旋轉的靜止元件,通過換流器并網,無轉動慣量;3)低電壓穿越期間不同的有功/無功動態特性;4)考慮電力電子等設備元件的安全,電源抗擾動和過負荷能力相對較差,易發生脫網;5)通過逆變器并網,具備四象限控制及有功/無功解耦控制的能力。光伏系統的這些特性,使得大規模光伏接入后系統的穩態/暫態特性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系統的運行與規劃。
光伏電力大幅、頻繁的隨機波動性對系統有功平衡造成了沖擊,進而影響到系統的一次、二次調頻以及有功經濟調度等運行特性,頻率質量越限等風險加大;系統備用優化策略等將因光伏接入而發生變化,對與常規機組等其它多類型電源的有功頻率協調控制以及調頻參數整定等也提出了適應性需求;同時,由于光伏電源是非旋轉的靜止元件,隨著接入規模的增大并替換常規電源,系統等效轉動慣量降低,惡化了系統應對功率缺額和功率波動的能力,極端工況甚至會發生頻率急劇變化,頻率跌落速率及深度可能觸發低頻減載、高頻切機等安控、保護動作的嚴重運行問題。
2.2對無功電壓特性的影響大規模光伏集中接入更多是在戈壁、荒漠地區,當地負荷水平較低,接入的地區電網短路容量相對較小,大量光伏電力需通過高壓輸電網遠距離外送,隨機波動的有功出力穿越近區電網以及長輸電通道,影響到電網無功平衡特性,進而造成沿途的母線電壓大幅波動。同時,目前實際并網運行的光伏電源無功電壓支撐能力較弱,發生電壓質量越限甚至電壓失穩的風險加大;對于規?;夥稚⒔尤肱潆娋W而言,光伏接入改變了電網既有的輻射狀網架結構,單電源結構變成了雙電源或多電源,電網潮流分布大小、方向等復雜多變,潮流變得更加難控,進而影響到配電網的電壓質量,影響程度與光伏接入位置、接入規模以及出力等關系較大2.3對功角穩定性的影響光伏電源是靜止元件,本身不參與功角振蕩,不存在功角穩定問題,但由于其隨機波動以及無轉動慣量等特性,大規模光伏接入后改變了電網原有潮流分布、通道傳輸功率,減小了系統的等效慣量;同時,計及故障穿越期間光伏具有與常規機組不同的動態支撐性能,因此光伏接入后電網功角穩定性會發生變化,變化情況取決于電網拓撲結構、電網運行方式及所采用的光伏電源控制技術、光伏并網位置及規模。光伏接入既有可能改善、也可能惡化電網的功角穩定性,這必須結合具體場景通過仿真分析才能確定。光伏并網還可能因故障穿越能力不足引發脫網,尤其是集中化、規?;?,脫網給系統穩定性帶來的沖擊將更加強烈,應結合實際并網情況,評估大規模光伏的脫網風險。我國**個百萬千瓦級青海光伏基地的集中接入改變了通道潮流分布的均勻性,且光伏電源表現出弱動態支撐性,綜合兩者影響,通道的傳輸極限降低,通過切除光伏電源以及光伏電站配置動態無功補償,可提升安全性。
振蕩型失穩是功角失穩的一種。波動的光伏出力改變了系統運行點,同時并網逆變器與常規機組相比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這些都會改變系統的阻尼,不但對系統原有的機電振蕩模式產生影響,也會帶來新頻段范圍的振蕩。但一般而言,光伏接入對原振蕩穩定的影響也是依接入位置、穿透率大小等情況而定。文發現主動孤島檢測對系統振蕩特性有負面影響;文提出光伏發電系統分散性地滲透入網比集中在某處并網更有利于系統的振蕩穩定。如充分利用逆變器的靈活控制功能,可提升系統阻尼。文基于光伏發電系統能夠獨立控制其注入電網有功、無功特點,提出了利用光伏發電系統來抑制電網功率振蕩的方法,設計了有功、無功的附加控制策略。
2.4對小擾動穩定性的影響光伏電池雖不存在機械與電磁量不平衡的動力學穩定問題,但也存在電氣運行不穩定問題,進而當大規模光伏并網后也會影響到電網的穩定性動法分析了理論上存在的兩個運行點中的一個是不穩定的,指出不穩定現象更多出現在接近*大功率運行點的高出力水平;基于動態等效阻抗適配概念來剖析光伏電氣運行不穩定點的機理。故障期間的不平衡功率只能由光伏電站的直流側電容吸收,由于電容的儲能作用很小,因此不平衡功率直接導致直流側電壓迅速上升,給電源可靠運行帶來影響。建立了含光伏電池、逆變器等小信號數學模型,利用特征值法分析了系統遭受小干擾后的穩定性,仿真驗證了光照擾動后的穩定性。
2.5對電能質量的影響隨著大規模光伏的接入,電力電子廣泛應用使得大量非線性負載也加入到系統中,對電力系統造成污染,出現電能質量問題。逆變器開關速度延緩,導致輸出失真,產生諧波;在太陽光急劇變化、輸出功率過低、變化過于劇烈的情況下,產生諧波會很大;也會出現大規模光伏集中并網時電流諧波疊加的問題等。國內外若干大型光伏電站的運行經驗表明:即使單臺并網逆變器的輸出電流諧波較小,多臺并網逆變器并聯后輸出電流的諧波也有可能超標。針對這些問題,從并網逆變器并聯系統數字控制的角度出發,對多臺逆變器組合的諧波問題和穩定性進行了建模;分析了大型光伏電站逆變器并聯系統中存在的電網阻抗耦合效應,該耦合效應降低了并網逆變器控制回路的帶寬和穩定裕度,導致并網電流諧波含量超標等不穩定問題;分析了光伏電站通過長距離輸電線纜接入弱電網,濾波電容可能引起的諧振從而造成某些次諧波放大問題。
直流注入也是光伏并網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光伏出力的大幅、高頻隨機波動也會引發電壓波動、閃變以及電壓偏差、頻率波動等問題。針對光伏接入后的電能質量問題,提出抑制諧波的有效方法:包括增加諧波補償器、無源固定頻次濾波器、有源濾波器、混合濾波器等;提出了治理直流注入的有效解決方法,包括:1)安裝隔離變壓器;2)設計合理的逆變器拓撲結構;3)電容隔直;4)檢測補償;5)虛擬電容法等。
2.6對配電系統保護的影響光伏電源接入配電網后使配網故障特征發生了變化,對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產生若干影響:1)網架結構由單電源輻射狀網絡變為雙電源、多電源的復雜拓撲結構,從而故障電流大小、方向及持續時間均發生變化,原有饋線保護都將受到影響,保護裝置會發生誤動或拒動;2)根據變壓器連接方式的不同,與變壓器相連的逆變器會額外形成接地回路,影響零序電流或在單相接地故障時加大未短路相的對地電壓,也將改變繼電保護的動作特性;3)對擾動較為敏感的并網光伏變換器增加了必要的保護內容,包括低電壓穿越、輸出諧波超標、輸出直流分量超標和三相不平衡保護等;4)當PV系統反孤島保護功能時間不能與自動重合閘等裝置協調配合時,會引起非同期合閘;5)對配電系統中的線路三相一次重合閘以及變電站(開閉所)的備用電源自投裝置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為防止出現非同期合閘,對于接有經逆變器并網的線路或母線,其三相一次重合閘起動時間或須備用電源自投斷路器的動作時間均要大于逆變器反孤島保護*大動作時間。
分布式、高密度光伏發電系統往往通過多條或一條低壓配電線路接入于同一母線并網發電。由于同一區域的光伏發電功率受光照變化的影響具有相關性,高密度光伏發電系統并網,會加劇配電網局部潮流變化幅度以及電壓的波動范圍。另外,若某些與高密度光伏發電系統同一母線的供電負荷較小的饋電線路發生短路故障時,可能導致接于饋電線路的上下級熔斷器無法配合,失去選擇性,甚至有可能致使流過某些負荷支路上的短路功率超過斷路器的遮斷容量。
2.7下一步研究重點及建議基于大規模光伏集中接入、高壓交直流外送等多種典型場景,剖析規?;墓夥c大電網動態特性的交互作用機理,從功角、頻率以及電壓等多個穩定側面,分析大規模光伏接入后對大電網安全穩定的影響;研究大電網現有三道安全防線對大規模光伏接入及外送的適應性,并進行優化調整。
研究規?;稚⑹浇尤氲墓夥c配電網交互運行機理;研究光伏大規模接入對配電網潮流分布、無功電壓以及電能質量等運行特性的影響;研究光伏規?;尤牒蟊Wo方案、自動裝置及調度自動化系統的適應性及優化協調技術。
3大規模光伏外送及消納的關鍵技術3.1大規模光伏外送的新型輸電技術為了提高長通道外送光伏等波動性電源的可控性,在通道沿線裝設可控高抗、動態無功補償SVC以及可控串補等,集合多種FACTS裝置的交流輸電技術提升了系統對光伏等間歇性新能源的接納能力。我國新疆-西北交流聯網一、二通道即裝設了多種類型FACTS裝置,提升了外送大規模風光混合電力的能力。
*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以其遠距離送電的經濟性、中間無落點的直通性等優越性能在我國正逐步推廣建設,為我國大規模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開發、外送及消納開辟了新的通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地區利用新型直流輸電技術(VSC-HVDC)建立廣域可再生能源電網結構的遠景設想,從而有效整合風電、光伏、水電等,以期利用廣域范圍內的資源互補性平衡新能源的功率間歇性和不穩定性;論述了半波長輸電和分頻輸電的特點及發展前景,指出二者均適用于超遠距離大容量電力輸送。
近年來,新型直流輸電技術進一步發展,但由于VSC直流輸電使用全控型開關器件,受開關器件容量限制,目前VSC直流輸電在遠距離、大容量輸電領域還不能取代傳統直流輸電,其電壓等級和傳輸容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在大規模分散式光伏的并網和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領域是傳統直流輸電的有益補充。
3.2光伏電站規劃設計技術光伏電站的規劃設計問題涉及光伏電站的安裝地點,安裝容量,投資時間,光伏模塊和逆變器模塊的使用數量,光伏模塊的安裝傾角,光伏模塊和逆變器的*優組合,站內連接方式,光伏電站的穿透功率、置信容量和經濟評價等內容。
光伏電站的容量規劃主要有獨立光伏系統,混合光伏/柴油機系統,混合光伏/風電系統,混合光伏/風電/柴油機系統的容量規劃等;求解這類問題的主要方法有直觀類方法、人工智能優化算法等。直觀類方法不考慮光伏出力的隨機特性,僅根據月平均*低光照能量或平均月度太陽能用簡單的公式計算。優化方法主要為基于系統可靠性分析的方法,考慮光伏與負荷的隨機性,用函數表達式擬合系統可靠性與光伏電站規劃容量的關系,可以直接計算適合的電站規劃容量,還可建立計及工程壽命周期內系統的投資成本、運營維護成本以及重置成本的經濟模型并進行優化求解。
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的接線拓撲結構可以分為:集中式、組串式和微逆變器式,其中*常見的是集中式結構。光伏電站的規劃設計應滿足“安全、可靠、高效和經濟”的原則。在規劃容量確定后尚需確定光伏電站的設備選擇、接線方式等具體問題。
光伏的穿透功率定義為光伏占整個發電系統總發電量(或占整個負荷電量)的百分比。過高的光伏穿透率可以引起饋線的逆向潮流及電壓等問題,破壞傳統變電站的開關正常工作。光伏電站的可靠性的評估有助于衡量光伏發電對電力系統充裕性和安全性的貢獻,據此計算出的置信容量有效地量化了光伏發電的容量價值,成為電力系統規劃中的重要指標??煽啃苑治龅慕馕龇ㄖ饕歉鶕娏ο到y元件的隨機參數,將光伏發電等效為多狀態的常規機組,通過數值計算獲取各項可靠性指標;模擬法主要是采用序貫蒙特卡洛法模擬,既能描述光伏發電的時序出力,又能求解頻率和持續時間等可靠性指標。評估可靠性必須從組成光伏電站的各元件入手,對光伏電池組件的故障率的變化規律進行了討論。各種接線方式對光伏方陣可靠性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TCT結構(total-cross-tied)和BL結構(bridge-linked)可以提升光伏陣列的有效工作時間。
光伏發電的置信容量反映其容量價值,用于量化光伏發電對電力系統充裕度的貢獻,但國內外尚未形成明確統一的衡量標準。Perez將現有的評估指標歸納為四類;Madaem等人又將常用的評估指標分為基于可靠性的評估指標和近似評估指標等。在置信容量的靈敏性分析上,研究表明光伏發電置信容量隨裝機容量增大而呈現出的飽和效應,光伏發電出力同負荷的相關性是影響光伏發電置信容量的重要因素。
光伏電站規劃設計的經濟性指標主要有:*小能耗、凈現值、生命周期成本、投資回收期等。由于凈現值考慮了整個工程的使用壽命和資金的時效性,是目前的光伏電站規劃設計通常采用的經濟性指標。在成本/效益評價方面,比較了光伏發電和常規發電的成本與全壽命期收益,分析了光伏發電優于常規發電的條件;建立了多參數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過計算發電成本、稅前利潤、稅后現金流、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及回收期等一系列指標,說明了在塞浦路斯地區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貼現率和光電池效率是影響回收率的*重要因素。
3.3提升光伏消納的綜合規劃技術大規模光伏電站的布局對電網規劃也有影響。
就電網規劃而言,針對大規模光伏集中式并網,在光伏發電規模較小時,主要通過超高壓或高壓輸電送入本省電網的負荷中心,需要同步加強省內超高壓電網建設;隨著光伏發電規模的增大,需要送入區域電網內消納時,除了加強省內電網外,還要加強區域電網內跨省互聯;隨著光伏發電規模的進一步增大,還需要規劃包括特高壓直流在內的跨區外送通道,實現光伏發電大規??鐓^外送。為提高輸電通道的利用效率,需要綜合考慮與區域內的水電、風電、火電等各類電源配合,實現協調運行和外送,從宏觀上分析了我國太陽能發電并網影響及各區域電網消納能力。
針對規?;夥稚⑹讲⒕W,調整配電網結構設計成為需迫切解決的問題,如何合理規劃含光伏發電系統的智能配電網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同時,光伏的布點及容量等也應與配電網的規劃協調。隨著城市光伏屋頂發電和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增多,城市電網的規劃應該留有充分余地。
科學、合理地配置電力系統中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常規火電、水力發電、抽水蓄能以及其它儲能設備的容量、布點,并計及負荷需求側管理等,發揮大規模光伏接入后網-源-荷的綜合效益,是現階段推進光伏開發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
3.4提升光伏消納的源網協調技術隨著光伏滲透率逐漸增大,光伏逆變器的動態性能對于電網的安全變得愈加重要。針對并網逆變器的源網協調技術已開展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虛擬同步機”、“友好型電源”等理念,并針對其中的關鍵技術、難點技術進行了攻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光伏逆變器的低電壓穿越技術,是保障大規模光伏接入后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技術措施,其中,低電壓快速檢測與鎖相、低穿過程中電壓和電流控制方法和故障后的功率快速恢復等控制技術,是光伏發電低電壓穿越研究的熱點。在光伏并網國標從有功頻率、無功電壓、低電壓穿越、電能質量、緊急無功支撐能力等若干方面對光伏準入提出了要求之后,相關技術的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方向。
風光等新能源與常規電源打捆接入及外送已成為我國新能源開發的主要格局。風光新能源與常規電源電氣距離較近,交互耦合的表現將影響到電網的安全。風光間歇性電源與常規電源從出力外特性、電源本體、控制性能以及保護配置等都有較大差別,常規電源如何適應風光規?;尤?、與其和諧相處,或者大膽設想可能捆綁形成一種性能更優的“等效電源”,以兼容各自的優勢。
分別提出了考慮電壓約束、穩定約束、調峰和風光互補特性的并網光伏電站極限容量分析方法。
為解決光伏大規模接入后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問題,利用風、光的互補特性以及通過儲能技術平抑功率波動也是一種可能的技術選擇。分別從經濟和技術等方面分析了風光儲的優化配比技術;提出了聯合發電系統站端的控制策略。
3.5提升光伏消納的精細化光伏預測技術對光伏電站的輸出功率進行精細化預測,把光伏發電容量納入電網的調度計劃和實時調度運行是保證電網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研究:一是以太陽能資源的預測為基礎,進而預測光伏發電功率;二是利用天氣預報數據直接對光伏電站的輸出功率進行預測。德國提出一種基于衛星云圖預測地區太陽輻照強度的方法:首先建立地區的凈空輻照度模型,然后通過對連續多幀衛星云圖的處理建立云團運動的矢量域方程,進而預測未來的云指數,并對凈空輻照度進行修正,*終得到地區的輻照度預測值,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模型預測光伏電站的發電功率,目前該方法對于單個光伏電站日前發電預測的相對均方根誤差為36%,而將德國所有光伏電站作為一個整體統計,其均方根誤差降低至13%.日本開展了基于神經網絡的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研究,通過不同類型的人工神經網絡進行光伏發電功率的預測,并利用不同類型神經網絡混合的方式進行集合預報,該方法的日前功率預測的平均絕對誤差在22%左右。在國內,主流的光伏發電功率預測方法主要分為統計方法和物理方法。統計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實測氣象數據、數值天氣預報以及光伏電站有功功率等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其內在的關系進而建立光伏發電功率預測模型,如BP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等;物理方法主要根據光伏電池板,逆變器等多種設備的特性,得到光伏電站發電功率與數值天氣預報的物理關系,進而對光伏電站的發電功率進行預測。一般來說,統計方法的預測誤差在9%~25%,物理方法的預測誤差在1.%~3.%。
3.6提升光伏消納的有功無功控制技術大規模光伏并入電網后,其出力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電網有功、無功運行控制的難度,需在分析大規模光伏接入對電網運行控制影響基礎上,結合光伏電站和調度主站的建設現狀,設計適應大規模光伏接入的有功頻率控制和無功電壓控制系統架構;研究制定光伏數據采集通信機制,提出適應電網多種控制需求的光伏有功/無功控制模式及控制性能評估方法,以此建立橫向集成光伏信息采集與監視、光伏有功/無功控制功能,縱向貫穿調度端和廠站端的光伏綜合控制系統;將光伏發電納入大電網自動發電控制(AGC)和自動電壓控制(AVC)系統,實現調度主站對光伏電站的有功、無功閉環控制,提升大規模光伏接入后的頻率、電壓質量以及發電經濟性,其中,光伏電站實時信息的上傳下達是解決調度控制問題的基礎。
在無功功率控制方面,光伏逆變器普遍實現了有功和無功的解耦控制,等提出了將無功功率補償與光伏并網發電相結合的控制方案,使光伏發電在發有功的同時也能夠提供無功;另一個研究熱點是無功控制與諧波抑制的統一控制技術研究,提出了同時實現光伏并網發電、無功及諧波補償統一控制技術。
在有功功率控制方面,光伏發電可以通過增加儲能或偏離*大功率點等方法實現有功功率控制。提出了通過光伏發電有功和無功的附加控制,增加系統的阻尼,抑制電網功率振蕩的方法;的有功閉環控制;提出利用附加電壓和頻率分量的光伏逆變器控制系統使光伏電站具備有功和無功調節能力,以提高電網運行穩定性;提出了光伏并網運行功率的直接控制方法,實現光伏有功和無功功率的統一控制,以改善電網供電質量;引入蓄電池儲能系統實現對光伏發電功率削峰填谷功能。
3.7下一步研究重點及建議研究新型輸電技術輸送光伏等波動性能源的經濟性及社會效益;研究新型輸電技術適應光伏波動的運行技術;研究新型輸電技術輸送光伏的優化布局等規劃技術。
研究適應大規模光伏的輸電系統網架結構優化技術、網架優化原則和方法;研究適應大規模光伏集中接入的送端電源結構和布局優化技術;研究考慮動態性能的光伏置信容量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綜合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光伏發電容量優化規劃和技術經濟評價方法。
研究適應大規模分散式接入的智能配電網規劃技術,包括系統結構優化方法、光伏電站布點、容量優化以及微網模式的設計等;研究大規模光伏接入后的電能質量監測及治理技術;研究智能配電網背景下接納分散式光伏的有功、無功控制技術。
研究將大規模光伏納入、含多時間尺度的廣域有功頻率控制技術;研究規?;夥尤氲姆謱臃謪^、多級協調自動電壓控制技術;設計大規模光伏接入的有功頻率、無功電壓控制系統框架及功能;著重研究高壓交直流集中外送波動性光伏的有功、無功控制技術。
研究大規模光伏接入后的安全評估技術;研究大規模光伏集中接入高壓交直流外送的廣域協調安控技術;研究大規模光伏分散式接入后提升供電效果的輔助決策技術。
4結論本文從大規模光伏系統的建模與仿真、大規模光伏接入對系統動態和穩態特性的影響、大規模光伏外送及消納的關鍵技術三個方面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歸納、總結;根據作者的思考,提出了進一步研究重點及建議供。仍有一些內容如大規模光伏電站的安全監控、鼓勵光伏發展和消納的政策法規等限于篇幅無法納入,但值得繼續討論。